2026世界杯_2004年世界杯 - 1606811.com

首页 > 开幕式世界杯 > 为啥当妈后心特别软?过度共情不是爱,反而伤了娃,你也有过吗?

为啥当妈后心特别软?过度共情不是爱,反而伤了娃,你也有过吗?

但是凡事都有个度,像小美这种类型的,就有些陷入“过度共情”的坑了。过度共情都有哪些表现呢?

1、 过度共情的人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还是拿小美做例子,对于突发的事件,家人也都会对陌生的孩子遭遇表示同情,但是不会像小美那样一连痛哭几天,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照顾不好了,在不良情绪中难以自拔。

2、 过度共情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对恶性事件负有责任,总是把责任无意识地往自己身上“揽”。比如看到别人家是保姆带娃,根本不存在虐待或者呵斥孩子的情况,就先入为主了,总是想提醒人家怎样怎样做,这就有些过度了。

3、 过度共情的人被拒后往往很气愤。基于自己对别人的“好心提醒”,如果对方没有接受,甚至恶语相向,这就会引起当事者强烈的不满,严重的还会产生悲愤、诅咒的情绪,这在育儿中尤其要不得。

“过度共情”的妈,会给娃的性格带来哪些影响?

因为怜惜自家孩子,所以对其他孩子的处境深表担忧,这其实是孟子所说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是一种非常高尚的美德。但是过度共情则会给孩子的性格带来一系列的隐患,很多家长还不自知。

1、妈妈秒变“林黛玉”,孩子性格易软弱

宝妈共情过度,每当看到有关孩子受伤的新闻就伤心不已,甚至痛苦流涕,夜不能寐。孩子长期在妈妈这种情感渲染下,也会变得悲观忧郁,爱哭软弱起来。

宝妈这种情况不排除有患上产后抑郁症的风险,应引起警惕了。而如果仅仅是共情过度,也容易让孩子早早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变得怯懦不堪,缺乏勇气,动辄落泪。

2、怕娃受伤各种溺爱,剥夺孩子独立性

其实针对孩子的恶性事件,以前也是存在的,不过因为现在网络比较发达,加上很多宝妈是当上妈妈后才开始关注这些事情,所以会有种有关孩子的负面新闻扑面而来的感觉。很多宝妈看到这些新闻后会感到心痛不已,从而更加疼爱自己的孩子。

如果宝妈此时过度共情了,就会对自家孩子变得溺爱起来,成为典型的包办型家长,粗活重活不让碰,有时就连孩子吃饭、如厕也要代劳,孩子想主动做些事情都不允许,生怕碰了、伤了,总是想象孩子是新闻的“主角”。时间长了,其实是在剥夺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

3、对比恶性事件滋生优越感,对娃很挑剔

过度共情的家长,往往深陷别人的险恶环境无法自拔,将其误作“正常状态”,从而将自家孩子的境况视为“优越条件”,滋生畸形优越感,对自己宝宝的现状很挑剔,有的还会进行无情打击。

最常见的句式就是“你看某某孩子多惨,再看看你”,进而对自己的孩子提出“过分”要求或者不合理的期待,这其实也是对娃的高估和变相“苛待”,十分不可取。

想要养好宝贝,家长如何做到健康共情?

共情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宝妈千万别过度共情,这样会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那么家长要如何做到健康共情呢?

1、 学会从不良情绪中抽离出来

过度共情,其实首先受伤的就是宝妈本人,所以宝妈一定要学会从不良情绪中抽离出来,而不是沉浸在悲伤和气愤中无法自拔。

再遇到这种情况,宝妈可以先试着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件事是我造成的吗?我能为这件事做什么?这种小孩受伤的事件,有多大概率发生在自己身上?

想明白了这些,宝妈的心态可能就会豁然开朗起来。最重要的是,宝妈要从一次次的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带娃,这才是最关键的。

2、 不把自己的价值体系强加给孩子

因为偶然一次看到留学生在国外遇害的新闻,嘉嘉就变得紧张起来,对一直有出国梦的儿子进行反复说教,试图让儿子“回头是岸”。这让一向有学习激情的儿子感到厌烦,外语成绩也开始下滑,他觉得这都是母亲影响到了他的心态。

嘉嘉的儿子说其实他只是渴望自由的环境,并不一定非要出国。但妈妈现在的做法却是强加于人,让他感觉很不舒服。

宝妈共情可以,但是不要将情感和焦虑随便迁移到自家孩子身上,尤其是不要将自己的价值体系强加给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选择。

3、 掌握好边界感,和孩子做朋友

作为第二点的延伸,其实杜绝过度共情,尤其不要用在自家孩子身上,最好的方法,也是最容易掌握的规则,就是家长和孩子划定好各自的边界,彼此守约守界,这样才能成为有“规矩、原则”的好朋友。

家长不要总以“别人家”孩子的优越来类比自家娃,也不要总拿极特殊孩子的事例和自家宝贝卖惨,显示父母对子女的爱。父母之爱都是深沉的,不用攀比和苦肉戏,孩子也是很聪明的,能看出其中的区别。

最后,当上宝妈后变柔软的你,是否要检讨下有无过度共情的情况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香煎马铃薯🍟
考研复试后多久能确认录取?全解析考研录取流程与时间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