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被撕裂的?——董钧的《两生花》词条
图片
董钧个展《两生花》日前于西安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董钧于2020年完成的文本写作《熟人识得蓬山客,却道心底两生花》*生成而来,呈现了董钧最新创作的双通道录象、影像装置以及摄影作品。展览将跨年持续至2021年1月24日。
本文由策展人海杰所撰。
*首发于《画刊》2020年4月刊专题《暂时离线》,项目由策展人杨西发起
语言镜像
董钧的展览《两生花》由他之前在艺术媒体《画刊》撰写的文本《熟人识得蓬山客,却道心底两生花》衍生而来,这个文本由两个故事构成,一个是失恋者对于所爱恋之人的“你”的独白,一个是妻子对于先生作为“他”的陈述。艺术家使用的文本是细腻、稀薄到令人动情的,与其说他表述的是爱情的幻象,不如说是在表述语言的幻象。爱恋的另一方并没有出现,他只存在于这个女性的“我”的表述里,他“模糊难辨,虚无缥缈,却又与她所做的一切遥遥相伴。”
语言是她最直接也最隐秘的通道,在她的独白里,语言交叠、转换,像是现实和想象的多重曝光和迷魅叠影。这些语言势必引发观众的困惑与焦虑,到底哪一个是真实的,哪一个是幻象,“我”会和另一个“我”重叠和吻合吗?在什么时候?那么艺术家自己呢,是已经置身于语言和图像之中了吗?
“我”是被撕裂的,分配给“你”和“我家先生”,“你”飘忽不定,而“我家先生”具体,触手可及。这是拉康的镜像,也是艺术家作品的镜像。
是语言失信了吗?但语言又都在两个不同的方向奔突、疯长,这分裂的动能近乎是缓慢的,凌迟般的。
我家先生神秘的送了我一个礼物|感应灯管+文字|56cm|2020
两个故事
在罗伯特-穆齐尔的小说里,董钧似乎找到了平行镜像,并且将这一镜像送入自己的叙事轨道,开始伤感而又琐碎的心灵秘史。他改造了穆奇尔小说的题目《两个故事》,递给观众一把钥匙。所以《两个故事》,就成了《两生花》。《两个故事》里被欲望引领的克劳蒂娜,变成了《两生花》里三十四个真实生活中的女性,她们都在构建另一个向往爱情、听话的、乖乖的,却又患得患失的形象。
文本有时候是没有穹顶的空间游戏,面对它,观众也试图提醒自己,不至于迷失,但又不经意浸入。这些文本在电视和投影里交叠展示,也在观众可能会看不到的感应灯下,被看见或被忽视,都是它面临的境遇。这是艺术家面向观众的精神测试。在影像里,眩晕是必由之路,观众需要分辨真实与幻象,或者,需要分辨欲望与现实,这种分辨最终都要回到自己,就像影像里,“我”的所有秘语都要归于“树洞”。
展览现场
树洞
“不敢问这几天你发生了什么,但是你一定也很难,希望你好好过日子,偶尔记得想起这个爱你的我,这是我的树洞”,树洞的意象在独白中出现了两次。树洞是等待的隐喻,一封封信送到里面,谁也看不到,自己就是自己的邮差,送达的是自己,这也是一种穆齐尔所说的“极乐”:“她又隐约领悟到,引诱她的并不是那个陌生男人,而仅仅是这番伫立和等待,是这种牙齿尖利的、原始的、遭到弃绝的极乐,在那极乐中,她成为自己,让她真正活着,她在这些死物之间醒来,极乐便如同一道伤口那样裂开了。”而在《两生花》里,极乐就是“所有人都在骂我,连自己也在唾弃自己,可是没有你我不行,我想你怎么办?明明知道自己不该这样,可是又控制不住去想你。”一种对于自我惩罚的舔舐和享用。
树洞也是秘密的蜗居,不是微博,而是朋友圈里只设置为自己可见的部分,一个锁型的符号,这些秘密背后的真实滋味只有到了泳道里或许才会释放。
熟人识得蓬山客,却道心底两生花(截屏-A1)|高清有声双通道录像|黑白&彩色|18分47秒|2020
熟人识得蓬山客,却道心底两生花(截屏-A3)|高清有声双通道录像|黑白&彩色|18分47秒|2020
泳道
影像里,女性除了独白,所能做的就是健身和游泳,健身教练是一个临界的存在,一个暧昧的中间人,缓冲地带。而游泳是“我”的回落,设防的撤离。泳道不宽不窄,正好放得下她们的秘密,在水里,泪水寻找自己的场所,但也逃不出泳镜,“泳道里就我一个人,边划水边想那些我们说过的话,有时候傻乎乎在水底一笑,有时候难过地飙泪,但谁也看不见我泳镜里的泪水。”水池里,疼痛变得放肆,喷涌、弥散,进而下沉。但不会有人知道,因为泳道即便撤离了设防,还有树洞在等着她们,命令她们继续。
艺术家将泳道搬进展厅,旁边设置了通道,邀请观众试图去看见“泪水”,也是某种程度上与那个在泳道里畅游的“我”相遇,并尽可能重合。
谁也看不见我泳镜里的泪水|高清有声三通道录像装置|2020
影像切片
在《两生花》里,语言变成了刀,既是切割,也是铭刻。影像被撕碎了,镜子、内衣、红绿灯、熨斗、陶瓷刀……没有逻辑的连接,似乎没有意义,它只是那些独白的临时对应物,但没有这些碎片,语言就彻底幽暗了。所以,影像是照进那些独白的光亮,是语言铭刻的纪念碑。
影像也交叠出现,彩色的是你,黑白的是“我家先生”,彩色的物体流溢到黑白的影像里,早上吃的西红柿是彩色的,到了黑白的部分,就滚落到了大街上。彩色影像里摔碎的陶瓷刀,延伸到了黑边影像里,变成了“我家先生”买的新刀。或许只有在这时,这种影像切片的连接中,吻合的迹象才会出现。
被斜放在展厅地上的一幅接近真人比例的摄影《两个故事》,沉默,诗意,明暗相间,却是展览的另一个注解。而在两幅《跌落的时间》摄影里,艺术家拍摄了洞穴中水的波动投射在岩壁上的白色影纹,用微妙的方式回应了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即,我们看到的图像,很可能只是世界的影子。而这正是我们在观看《两生花》时令我们无限困惑的根源。
两个故事|摄影(展览现场)|170cmX110cm|2020
跌落的时间|摄影|80cmX60cm X 1|2020
跌落的时间|摄影|80cmX60cm X 2|2020
卡顿与时间
在几个只有几十秒的《无人知晓》系列视频短片里,艺术家操纵着短片的流畅性,顺播和倒放,以及卡顿,时间在卡顿里,几乎是被摔得破碎,同时又是被抽帧的,反复迂回的。它们被放置在超市推车里的监视器上。
这几乎是《两生花》的意外时刻,在空中缆车上,在山涧细流中,在鸽子群里,影像的卡顿,像颤抖的枝叶,让时间破碎后又悬停,反反复复,词语就会跌落在沉默之中,幻象就会被戳破。
抒情性在影像的卡顿里被中断,就如同梦终归要醒来。
展览现场
无人知晓(截屏)|高清无声三通道影像|彩色|28秒X A|2020
而在《界世的门楚》里,艺术家玩倒置的游戏,他倒置了电影《楚门的世界》的名字,截取了电影里肥皂剧的主人公楚门在海边沙滩上被聚光照亮,雨如影随形的下的影像片段,这是他的愉悦时刻。而影像被艺术家放置在汽车导航仪里播放,这个媒介的体验反复提示我们,楚门头顶落下的雨水,引导他穿过虚拟之门,走出幻象。
这或许是一种提示,必须走出幻象,但《两生花》里的由三十四个女性的语言构建的“我”,能否接收到这条信息,并能从中获得启示?这依然是个谜,就像树洞在每个人身上都有,而泪水也未必就一定会被谁看见。
界世的门楚|高清无声单通道录像(展览现场)|彩色|52秒|2020
关于董钧
艺术家、策展人,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摄影专业主任,1839摄影奖发起人。他的研究方向涉及影像创作、电影制作、展览策划与艺术教育等领域。他关注全球化语境下的社会公共议题与在地化个人思考,作品呈现出对丰富而多变世界的人性关怀与探讨,试图去触摸及分享最为敏感和细腻的社会肌理与时代境遇。
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沉睡于格鲁德沙漠秘宝位置在哪里
最新2024年Ei收录的中国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