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称是500年内白话文第一人 说鲁迅不如他,2个理由让人笑喷
李敖这是在文字上批鲁迅,说白了就是鲁迅的白话文不过关,很别扭。
诚然,鲁迅在文字上,或者在白话文的叙述中,确实不够完美,甚至完全可以说没有李敖的文章那么顺畅,他的文章读起来比较拗口。但这是时代决定的。因为鲁迅从旧时代来,必然带上文言文的烙印。但同时,他又是新文化的旗手,是白话文的先驱。李敖怎么不明白,如果不是鲁迅等人当时极力倡导白话文,他李敖如今说不定还在用文言文写作,哪有资格扯什么500年内白话文第一呢?鲁迅去世时,李敖才1岁,连给鲁迅哭灵都轮不上。
李敖又说:“我觉得鲁迅在大陆过份被政治化了,高估了。鲁迅象写《阿Q正传》和《中国小说史略》,都是非常好的书。可是,鲁迅写的杂文其实不好。大家觉得鲁迅杂文犀利,其实不好。第一个,他的杂文是受日本语法影响,也有一种文言文转过来的,不够成熟。所以他的文字很别扭。第二个,他杂文里面情绪表达太多,真正的资料部分并不多。你看我文章,你把那情绪字眼删掉,看的还是资料,就是证据。好比说,我证明(他是)王八蛋的时候,那就证据。我可能会夹杂一些称呼骂,可恶的王八蛋,混蛋的王八蛋,可是骨子里面还是证据。鲁迅缺乏这方面的东西。”
鲁迅被政治化,这一点说的也有一定道理,因为那是时代的原因。但他并没有被高估。“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是民族魂,这其实都是公认的,即便毛先生不说,大家也承认。
李敖说鲁迅的杂文不好,其实是,他的杂文还没有达到鲁迅的境界。当时鲁迅的杂文许多是同别人的论战,有很强的辨论色彩。比如跟梁实秋的论战,他们争论文学的阶级性。如果从今天看来,文学似乎没有阶级性,《红楼梦》不只是为一个阶级或者一个阶层而写,公子、小姐可以读,农民工人也可以读,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但在那个时代,新民主革命时期,鲁迅提出的阶级性也是有必要的,因为文学更应该为大众服务。
梁实秋在《关于鲁迅》一文中指出,“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他是绍兴人,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国文的根底在当时一般白话文学作家里当然是出类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谓杂感)在当时的确是难能可贵。他的文字,简练而刻毒,作为零星的讽刺来看,是有其价值的。”
梁实秋说鲁迅有怨气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也承认鲁迅的文章“出类拔萃”,他的杂文“在当时难能可贵”。梁实秋当时可是鲁迅的敌人,连敌人都这么肯定鲁迅的文章,难道李敖没有看到?唯一的解释是,他不愿承认鲁迅比他优秀罢了。
李敖还喜欢抠字眼,比如在他的《李敖有话说》第369集《鲁迅不是神》中,他以鲁迅的名篇《战士和苍蝇》一文为例,对鲁迅写的苍蝇“营营地叫着”、“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大加指责。李敖说:“苍蝇是用营营描写的吗?《红楼梦》里薛蟠说两个苍蝇嗡嗡嗡,鲁迅为什么不用嗡嗡嗡叫描写苍蝇呢?为什么用营营来描写苍蝇呢?《红楼梦》这个例子摆在那里,为什么不学习呢?”
表面看,李敖说的似乎有道理,几百年前的曹雪芹已经明白苍蝇的叫声用“嗡嗡”形容比较形象,而鲁迅却别扭地用“营营”。其实“营营”是有出处的。它来自《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而且,当时鲁迅用“营营”是有他自己的用意的,鲁迅岂不知“嗡嗡”更形象?他在后来的文章《夏三虫》中有这样的句子:“苍蝇嗡嗡地闹了大半天”;在《十四年的“读经”》一文中也说“不过像苍蝇们失掉了垃圾堆,自不免嗡嗡地叫。”
同样是苍蝇,同样是在鲁迅的笔下,为什么有时是“营营”地叫,有时是 “嗡嗡”地叫?无知李敖的解释是:鲁迅后来推翻了自己“坏的文章”,自己修正了。果真如此吗?
大家都知道,鲁迅和他的弟弟周作人不和,后来两人发生了严重冲突。1923年7月,周作人向鲁迅送上绝交信;1924年6月,鲁迅母亲搬出八道湾与独居的鲁迅同住;数日后,鲁迅回旧居取物时与周作人夫妻争执,发生口角,双方几乎动手了。
然后,到1924年7月,周作人写了一篇散文《苍蝇》,其中对苍蝇大加赞美。周作人以苍蝇自比,决心当个隐士,是为了表示与鲁迅这个“战士”彻底决裂。周作人在文末说到:中国古来对于苍蝇也似乎没有什么反感,《诗经》里说:“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后人评价《苍蝇》一文,也认为这是周作人由战士转为隐士的重要标志。
后来,鲁迅便写了一篇文章即《战士和苍蝇》,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现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他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鲁迅之所以在此处用“营营”不用“嗡嗡”,是因为响应周作人文中的“营营”,来讽刺一下周作人的“苍蝇”做派的。而在此后他又写的两篇文章中,就恢复了通常的写法,把苍蝇的叫声还原成了“嗡嗡”了。
后来,周作人的散文《苍蝇》,鲁迅的《战士和苍蝇》,都成为被人传诵的名篇,而李敖却拿“营营”和“嗡嗡”来做文章指责鲁迅,只能证明他的无知,不了解历史,胡乱下定论。
总之,李敖举了很多例子说鲁迅不如他,他还公开说过这样的话:“我李敖讲这种话没有乱说,我现在活得超过鲁迅了,我七十岁了,鲁迅都没有活过六十;今天我写的书量也超过鲁迅了,我写了一千五百万字。”
他这两个理由简直让人笑喷。你水平不行就是水平不行,哪有跟人比谁活得年龄大?当时他70岁,鲁迅才活56岁,如果鲁迅也活到70岁,那是不是成就会更高呢?难道李敖不知道这个逻辑?
还有,成就的大小,水平的高低,岂能以写字的多少论?鲁迅一生发表600万字,李敖当时发表1500万字,事实上到他去世后,他所有出版的作品达到了3000万字,如果再用这个数字跟鲁迅比,那么他在阴间是不是更加嘲笑鲁迅了?
其实李敖的境界跟鲁迅比还不是一个档次。他是想靠贬低鲁迅而抬高自己而已。李敖嘲笑鲁迅没有创作过长篇小说,说鲁迅都不够格称“文学家”。这一点同样站不住脚。李敖倒是写过几部长篇小说,但也算不上多好,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声誉。比如《北京法源寺》,他曾经十分自负地拿此作竞争诺贝尔文学奖,但以失败而告终。
他失败后,又开始骂诺奖,“在历史上,诺贝尔奖的颁发经常不公正,托尔斯泰没有当选是遗憾,毫无资格的赛珍珠当选是错选。而且,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历来不给中国人文学奖,不承认语言隔阂的原因,只认定我们没有世界级的作品,这是有偏见的。文学奖强调的是作品中的理想主义成分,还有作者有没有和权势作斗争,这两点我都做得非常好,也可以说最好。”
他意思是,他应该获奖,没有获奖是诺奖歧视中国人。但后来莫言获奖了,他哑了。
反观鲁迅,看看他当时是怎样对待诺奖的。有传闻说,鲁迅当年被诺贝尔奖提名,但被他拒绝了。这是不对的。1927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到中国考察,他听闻鲁迅大名,对鲁迅极为钦佩,跟作家刘半农商议,准备推举鲁迅参加诺贝尔文学奖角逐。刘半农赞成,便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写信征求鲁迅的意见。但被鲁迅拒绝。他说,“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鲁迅为什么要拒绝竞争诺贝尔奖呢?他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作者是荷兰著名作家望·蔼覃),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
鲁迅一生骂了很多人,但却没有骂过梁启超,证明他还是比较认可他的;既然梁启超不配获奖,《小约翰》的作者没有获奖,我有什么资格呢?这是鲁迅的谦虚,也是一种自知之明。相比起来,李敖这境界就差远了。
李敖说自己是500年来白话文第一,只有他自己相信;而鲁迅没有说自己是第一,他是第几,人民心中有数。
(文/说历史的女人·冰岛啖冰)
参考资料:《李敖回忆录》《李敖快意恩仇录》《李敖大传》《独白下的传统》《关于鲁迅》《鲁迅文集》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英雄联盟黯黑魔龙希瓦娜多少钱(黯黑魔龙希瓦娜特效)
货币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