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裾垂髾服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斥着战争的时代,自魏晋时期开始,异族乘机进犯中原,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使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传统服饰的机能性在这一时期得到加强,于美学角度上则是追求“仙风道骨”的飘逸脱俗。[1]异族的涌入,尤其使得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在汉朝服饰的基础上进行改变。
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木板漆画《列女古贤图》中穿杂裾垂髾服的女子。
依照《列女古贤图》中的杂裾垂髾服重构的现代复原图。
当时的女子服装承袭秦汉遗俗,并吸收异域民族服饰风格。一般上身着衫、袄、襦,下身着裙,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宽大,裙为多褶襇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配上丰盛的首饰,尽显奢华糜丽之风。而南朝时期一些风流雅士也已经开始穿着能展现身体曲线的紧身衣着。[2]
到了北朝时期,女子流行穿裲裆,并常与裤合穿,整个形制与男子一致。此时的女服还有如下穿法:对衿,衿的下角相互交叉,呈小型燕尾状。此时女子的服饰已开始趋向华丽、潇洒、飘逸之风尚,这一点可以从杂裙垂髾服明显看出。此衣虽宽大,但束高腰,这样在视觉上就延长了下身,予人一种修长轻盈感,巧用肥大与瘦长的对比关系,裙的下摆形成曲线,再加上披帛的使用和高髻发式,形成了具有统一且整体感的装束,使着装者显得端庄华贵。
护航世俱杯竞猜市场,湖南体彩多形式开展销售合规培训
小米手机talkback功能怎么关闭 小米手机talkback模式关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