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世界杯_2004年世界杯 - 1606811.com

首页 > 击剑世界杯 > 唐代“外交部”鸿胪寺:兼移民局、翻译官和服务员,堪称国家利器

唐代“外交部”鸿胪寺:兼移民局、翻译官和服务员,堪称国家利器

2、唐朝开放多元的外交政策

唐朝的统治者拥有少数民族血统,不同于中原人的守成思想,唐朝统治者天生反对“固步自封”的思想,同时因为唐朝国力强盛,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很强,因此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多元的王朝。

唐朝时官方交流十分频繁,形式也很多样,比如日本派来中国的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作为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后,因仰慕中国的“汉唐之风”不肯离去,甚至最终通过科举考试跻身官员行列,此外还有外邦的和亲队伍或是迎亲队伍,以及周边小国的朝贡等等。

据记载,从唐朝初年至开元年间,向唐朝朝贡过的国家达到了四百个。在这样的外交政策的主导下,唐朝源源不断地涌入外国人员,对其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鸿胪寺的重要性也由此凸显出来。

3、官员素质的提高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但是真正获得发展却是在唐朝。

唐朝的科举制度是一种筛选方式,通过层层筛选,把封建社会中的精英筛选出来进入官员行列。这种模式下的官员,往往具备很高的素质,学识渊博,学习能力也很强。

鸿胪寺的制度完善必须以官员的学识渊博和杰出的外语能力为基础。而科举制度营造了“全民向学”的氛围,将鸿胪寺的官员来源扩展到整个社会,同时又保证了进入鸿胪寺的官员有较好的学习能力,能够尽快掌握外交礼节和其他语言,为鸿胪寺的发展贡献了人才力量。

科举制度

鸿胪寺日常角色:服务员、翻译官与移民局

历朝历代的鸿胪寺职能既有重合也有差异,这主要取决于各王朝的外交侧重点不同,唐朝的鸿胪寺,除了管理官员的礼节以及前朝王室,即杨氏、宇文氏的后代之外,其工作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接待来使

接待官员的第一步,是确定好客人的接待规格。

对于鸿胪寺官员来说,熟知藩国与唐朝的亲疏程度以及国际地位的高低,是一项“必修课”。同时,鸿胪寺官员需要接待外来使节,因此对于鸿胪寺官员的学识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北魏 《职令》曰:“鸿胪少卿 ,第四品上,第二清,用雅学详当明枢达理者。”鸿胪寺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在选拔官员时也要求学识渊博,通晓事理,能够与外来使节侃侃而谈。除此之外,在擢选时,鸿胪寺官员也需是形貌魁伟,姿貌秀异,有着良好的风度和仪容举止。

来使也分不同的种类,大致有:求亲和亲、遣唐使、藩国来朝。

因为唐朝开放程度高,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融洽,无论是外国派遣唐使来学习,还是藩国派公主和亲都十分常见,因此历史上唐朝的鸿胪寺接待来使最频繁。

《新唐书·回鹘传》云 :“自乾元之后, 使者相蹑, 留舍鸿胪” 。

《唐会要》卷 98 回纥 :“其宰相大首领等至者 , 馆于鸿胪寺。”

除了住宿,鸿胪寺还要负责安排来使的食物,且呈上客人的餐桌的食物必须符合来使的口味和饮食习惯,这也对鸿胪寺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来使的健康状况也在鸿胪寺的管理范围之内,如若使节在本国领土上久病不愈,会被看作是一种“有失大国风度”的表现。

客人餐桌的食物

2、 提供翻译

即使在今天,中国境内仍没有完全普及普通话,更遑论千年前的唐朝。为了提高入朝蕃客的办事效率和为其旅游提供方便 , 鸿胪寺还专门配备了若干名译语官(翻译)。

这些译语官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翻译官的诞生,是伴随着我国古代的交易的昌盛的。最早的翻译官产生于西周,那时的“译”主要从事的是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产生于商品交换活动的需要,主体主要是边境的商人,而翻译的准确度也不高。

到了唐朝,随着丝绸之路不断向外延伸,东西交流达到了顶峰,需要翻译的语言也越来越多,就出现了唐玄奘这样的印度语翻译官和其他许多语言的翻译官,“鸿胪寺”中的翻译官被称为“译语”,由二十人构成,满足官方交流需要。

除了官方培养,唐朝时也出现了许多民间翻译官,被称为“舌人”,这些“舌人”往往是出自民间开办的语言补习班,是为了满足外来使节私人出行游玩的需要,但其准确度和翻译水平都不能跟鸿胪寺官员相比,只是一些百姓谋求生计的产物。

唐朝民间翻译官

同时,唐朝以“天朝上国”自居,翻译以外,译语官还要负责仪礼传导,也就是向来使灌输中国的礼仪文化思想。这也体现出中国古代朝贡体制的实质,事实上是一种以中国为核心的国际关系。

3、侨民管理

这里的侨民当然指的不是中国在外的侨民,而是指外国来中原居住的四方侨民。

在唐朝以前,这些侨民主要指的是周边少数民族,如北齐时的“胡户”,这些 “胡户” 实际上就是入居北齐的外侨,由鸿胪寺下设的典客署负责管理。除此之外,还包括因母国天灾战乱而到华休养生息的外族人和中原王朝在对外战争中的俘虏。

到了唐朝,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侨民的范围也扩展到了地理意义上的外国,同时,由于唐朝国力强盛,多有小国主动迁徙或投降依附,如唐肃宗时停驻中国的胡商人数就已达到数千人之多,皆是主动迁徙而来。

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新罗坊”,即今天的朝鲜半岛侨民聚居区,这些侨民里面,以商人为主体,此外还有传教士等人,这些民间交流的活动也在鸿胪寺的管辖范围之内。这部分外邦人口是“侨民”最大的组成部分,也是鸿胪寺重点管辖的对象。

传教士

堪当重用的国家利器

1、借鉴意义

鸿胪寺的设置并非自唐始,从汉代开始,就已经有相似属性的机构出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其被称为“典客”,此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更迭频繁,国家机构变更情况复杂,鸿胪寺也省置无恒,但是这个机构一直未曾断绝过,因此,可以说大唐鸿胪寺的兴盛,是以前朝数百年的摸索完善为基础的。

无论是职位划分还是内部架构,唐朝的鸿胪寺,都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自汉以来的特征,只是由于种种因素的耦合,才造就了鸿胪寺在大唐达到了发展的巅峰时期。历史上的机构大多呈现出“后承前制”的特点,由于唐朝时鸿胪寺职能的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使得唐以后的宋元明清时期也得以沿用此制。

2、维护封建统治

就外交属性而言,以官员出色的外语能力和外交技巧作支撑,鸿胪寺承担着繁重的外交工作,作为对外沟通的桥梁和唐朝外交的最前沿,鸿胪寺不仅促进了中原和外藩四夷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为王朝即使收集了各藩国的资料和信息,也在国际交往中塑造了良好的大国外交形象。

满足宣扬国威和教化四夷的需要,维护了封建王朝的稳定,促进了国家、民族间的和平交往。

3、以礼治国

鸿胪寺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而具有双重属性,对内负责国家的礼仪制度,对外负责国家的外交事宜。作为一个贯穿了封建社会的国家机器,鸿胪寺的设置,也契合了我国封建王朝所信奉的“以礼治国”儒家思想,对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在逐步走向封闭的明清两朝,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对外交流活动的减少,鸿胪寺的外交属性的减弱,礼仪属性得以突出。

鸿胪寺

总结

唐朝的鸿胪寺之所以具有特殊性,是因为鸿胪寺在此时期达到了发展的最高峰,代表了中国古代开放程度最高的王朝的外交水平。唐朝的鸿胪寺负有接待来使、提供翻译、管理侨民等极具外交属性的职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随机波动013】在长丰,女性这一步是如何走出去的?
正在阅读:自拍还有新玩法!入门单电松下GF7评测自拍还有新玩法!入门单电松下GF7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