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什么是概念性知识?
马春广
编者:梳理清楚概念性知识及其教学原理,对一个教师来讲特别重要!
概念性知识是指较为概括性的、组织性的、结构化的知识。各门学科中的概念、原理、理论都属于这类知识。其特点是抽象概括性和组织性。和事实性知识相比,事实性知识是学科的基本元素,而概念性知识可以是事实性知识的相互关联,也可以是概念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
1.概念性知识包括三个亚类:分类和类目的知识、原理和概括的知识、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三者之间的的关系是:分类和类目是原理和概括的基础;原理和概括的知识又是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的基础;三个亚类涵盖一个学科大部分知识。
A.分类和类目的知识:
分类学的研究成果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如图书馆里图书的分类、商场里商品的分类、药店里药品的分类等。分类学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分类学就是系统学,指分门别类的科学;狭义的分类学专指生物分类学。我们这里研究的是广义的分类学。
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首先会对各种各样的事物进行初认知,如花、鸟、虫、鱼、太阳、月亮、风、光、水、电、老虎、兔子、日出、日落等,然后会对这些知识进行研究。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合理的分类。所谓的分类即是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把无规律的分为有规律的门类方便研究。例如人们按照是否有生命把所有的物体分为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又把生命体分为动物、植物,把动物分为有脊椎和无脊椎动物等。以上例子中的研究就是分类,分类的各种结果是类目。对于一个学科来讲,系统科学的分类和类目的知识是一个学科的基础。由以上分析很明显可以看出,分类和类目的知识是研究知识之间的关系的知识,属于概念性知识的范畴。
研究分类和类目的知识,对一个教师来讲意义重大,对学习者来讲更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分类和类目的知识反映的是学科领域专家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式,也是领域专家解决学科问题的基本工具;它的不断发展是一个学术性学科发展的重要方面和指标。例如没有原子论的深入研究就不会有核物理、核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和应用;它的不断的丰富被联合成更大的分类和类目知识时,学习就会变得更为抽象。以上三个方面对于教师来讲,应该明确对学科分类和类目的知识的教学设计应加强,或者说放到很重要的地位!对于学习者来讲,分类和类目的知识首先是学科的基础,是原理和概括知识抽象来的基础,更是第三个亚类理论、模型和结构知识的基础;其次是理解专家思维和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更是抽象能力培养的基础。综上不难得出结论:我们应加强对分类和类目知识的研究。
B.原理和概括的知识:
所谓原理,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既能指导实践,又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各学科有很多基本原理的知识,如数学中基本算术运算原理(交换律、分配律)、物理学基本定律知识、生物、化学原理的知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中国政治制度的知识、主要学习原理的知识(如知识的分类)等。
概括(generalization),思维过程的一种。人脑在比较和抽象的基础上,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的过程。如儿童经常看到鸟,并把它和其他动物进行比较,逐渐分清鸟的本质特征(有羽毛、卵生、会飞等)和非本质特征(大小、颜色等);在此基础上,就能把这些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把具有这些本质特征的动物都称为鸟。根据概括水平的不同,分为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前者指在感知觉或表象水平上的概括,表现为根据具体经验抽取事物的共同特征或联系,总结出某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是概括的初级形式,有益于个体逻辑思维的发展,但因受具体经验的局限而难以得到事物的本质属性,如幼儿把会飞的动物叫做鸟。后者指在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概括,是概括的高级形式。所有科学概念和定理都是高级概括的产物。
概括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方法。因为概括是由较小范围的认识上升到较大范围的认识;是由某一领域的认识推广到另一领域的认识。“概括”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一是指“简明扼要”。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概括是“在思想中从某类事物个别,少数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广到某类事物的全体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所以概括是形成普遍性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普遍性认识有可能是关于事物的表面特征的,也可能是关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比如“不长羽毛的,两脚动物”这是关于人的表面特征概括:“能借助于语言进行抽象思维,会劳动的动物”则是关于人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关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概括,有助于我们形成事物的概念和规律性的认识,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关于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必须借助于抽象。所谓抽象,就是在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本身,以及事物的其他属性分离开来,并把本质特征提到首要的地位加以认识。例如,我们对人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从颜色上看,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等等;从个头上看,有大个、小个、中等个等;从性别上看,有男人、女人等。这些都是关于人的个别属性。而各种人的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则是“能够借助于语言进行思维,会劳动”。把这一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叫做“抽象”,把这一特征推广到所有的“人”当中去,这就是关于人的本质特征的概括。
概括时须注意如下三点:
第一,尽可能充分占有材料,做到“胸中有数”。概括的目的是形成普遍性的认识,占有的材料越充分,所形成的普遍性认识越可能具有正确性。例如有学生在影剧院门口看到一个乞丐,那么有必要搞清楚:这样的事在我们的社会中到底有多少?是不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否则我们在概括时就可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二,概括必须有正确理论指导。概括过程中必须借助于归纳法,从个别事物的认识扩展到一般性认识,所形成的结论带有一定的或然性。要作出正确的概括,必须以理论演绎为指导。例如达尔文所以能从多年研究的材料中概括出物种进化学说,是因为他有地质学家赖尔的地质演化学说作为演绎的前提。比如上文提到的那个例子,那个同学如果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正确的认识,能够分清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就不会由于看见一个乞丐而形成错误的概括。有了理论指导,还可以使概括具有理论的深度。比如高考作文《读<画蛋>有感》一文,可以概括出苦练基本功、循序渐进、名师出高徒等论点。一个考生则概括出“观察、思考问题要全面”,这种概括既有新意,又有一定深度,这和该考生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是有关系的。
第三,概括是为了形成普遍性的认识,但是要尽量防止所形成的认识笼统浮泛。首先,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殊性,其次,要注意将结论加以必要的限制,比如1983年高考作文题是一道供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一幅漫画。画面的内容是一个挖井找水的人,挖了好几口井,都没有找到水,结果便扬长而去。大多数考生往往只抓往这个人没有恒心,结果干不成事情这一特点,而没有注意到画面上清清楚楚地画着,每口没有挖到底的井下面都有水,而挖井的人所以没有坚持到底,根本原因是他认为“这里没有水”,把握住这一特点,论点的概括将会更为明确。否则,不加限制地强调干任何事都要有恒心,而不强调其前提条件:掌握准确情况,认准方向,立论便会有失偏颇。所以在把握特殊性的基础上,对概括中形成的认识加以准确的限制是非常重要的。对所形成的论点进行限制,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比如:1、量的限制。要注意“个别”、“少数”、“一些”、“许多”、“多数”、“绝大多数”和“全体”等用语的区别。2、态度的限制。要注意“肯定”、“基本肯定”、“不完全肯定”、“可能”、“不能肯定”等用语的区别。其他还要注意时间、地点、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既追求尽可能广泛的普遍性,又要尽可能加以严密的限制,这就是概括中要遵循的思维的辩证法。
概括这种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应用很广泛。如数学、物理课上例题的讲解等,老师们会问:例题怎么讲才算是最高明的讲法啊?这里我们就有很明确的答案。很多教师只会就例子讲例子,很难做到举例之后的概括!或者说举例的目的是为了概括,概括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如在议论文写作中,没有概括能力,很难做好提炼观点,形成结论。又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说“概括文章的主题”、“概括人物形象”等等。这里所说的“概括”,实际上是综合和概括的综合运用。如我们概括《祝福》一文的主题,首先得了解故事的情节,这就是一个由综合到分析,再到综合的过程。其次,还得分析人物言语、行动、外貌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最后对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形成综合性的认识:祥林嫂具有勤劳、善良、淳朴的品质,同时具有反抗精神;但她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终于默默无声地死去了。于是,我们作出这样的判断:祥林嫂是个反映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悲剧形象。这个判断中,已经带有“由个别推出一般”这种概括的性质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原理和概括的关系:所有的原理都是知识——概念性知识的一类,这类知识的获得绝不是记忆来的,而是建立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得出的结论。通俗地讲:原理是靠总结(即归纳概括)出来的!原理是名词、概括是动词;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要靠概括这种思维能力发现。新课标的新要求是重视原理的发现、更重视概括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C.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
理论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按照已知的知识或者认知,经由一般化与演绎推理等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如数学中的集合论、极值论、数论,物理中的相对论,化学中的原子论,政治中的资本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地理的板块理论等。
模型是指通过主观意识借助实体或者虚拟表现构成客观阐述形态结构的一种表达目的的物件(物件并不等于物体,不局限于实体与虚拟、不限于平面与立体)。
数学模型是指用数学语言描述的一类模型。数学模型可以是一个或一组代数方程、微分方程、积分方程或统计学方程,也可以是它们的某种适当的组合,通过这些方程定量地或定性地描述系统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因果关系。除了用方程描述的数学模型外,还有用其他数学工具,如代数、几何、数理逻辑等描述的模型。需要指出的是,数学模型描述的是系统的行为和特征而不是系统的实际结构。
初中学习开始接触到很多类型的模型。如物理模型中的实物模型和类比模型。结构模型是指主要反映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因果关系的模型。如生物系统分析中常用的房室模型(见房室模型辨识)等也属于结构模型。思维模型用简单易懂的图形、符号、结构化语言等表达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形式,统称为思维模型。
结构的知识是指事物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构成事物要素的数量比例、排列次序、结合方式和因发展而引起的变化。结构是事物的存在形式,一切事物皆有结构,事物不同,其结构也不同。
语文英语学科的结构知识主要指字的结构知识、词的结构知识、句型的结构知识、语篇的结构知识;理科的结构知识主要指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科技能结构知识;化学还有微粒的结构知识;生物学科有各种生物体、器官、组织的结构知识;政治学科中政府、人大、政协的组织与功能的知识。
布鲁姆说:这个亚类包括原理、概括及其组合成相互联系的知识,它们对复杂的现象、题材呈现一种清晰、完整和系统的观点。它们是最抽象的系统阐述,能显示广泛范围的具体事实分类、数目、原理、和概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不同的学科有其不同的认识论、理论和模型,这些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时应重点放在抽象关系的理解之上,还需要重点关注各个学科的不同的研究范式。
鉴定水晶需要多少检测费(水晶鉴定多少钱)
塞尔达火把在哪